卖OK镜真有那么好赚?用时间与格局的维度了解角膜塑形镜行业的价值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8-25

导语:

眼科在当下的市场上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同时医药行业的研究也是存在门槛的。如何更好的理解一个高技术行业?具备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是建立独立观点和理解行业格局的基础。本文从产品科普介绍出发,经过对全球行业发展经历的剖析,在给予读者系统性认知基础上讲述国内角膜塑形镜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旨在提升读者对角膜塑形镜产业全方位的认知,辅助投资判断的形成。

我国约有5.5亿近视、1000万青光眼、600万白内障以及1160万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学业压力加重、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屈光不正患者快速增加并明显低龄化,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青光眼、白内障等年龄相关性眼病的人群基数快速增加、致盲性眼病亦呈现年轻化态势,随着市场对眼科器械及耗材均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难有作为的成见在逐渐逆转。国内及海外眼科产业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国内企业在眼科创新药、大品类眼科耗材、眼科诊疗等领域均表现不俗。

一、从角膜接触镜这个概念入手

角膜接触镜是根据人眼角膜的形态制作,附着在角膜表面的泪液层上,并能与人眼生理相容,从而达到矫正、美容、治疗等目的光学透镜。

图片1.jpg

角膜接触镜发明人:Adolf Eugen Fick

1.角膜接触镜的分类

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于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球的特殊镜片,包括硬镜和软镜两种。根据材料的软硬通常分为硬性角膜接触镜和软性角膜接触镜等。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接触镜中的类型之一,其最终形态在正常条件下不需要支撑即可保持形状的角膜接触镜,简称硬镜。具有矫正屈光不正、角膜散光等用途。具备优良的光学性能,不影响泪液交换,并对不规则角膜(如圆锥角膜)的屈光矫正有良好的效果。角膜塑形镜 一种特殊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用于改变角膜的几何形态,暂时性地改变角膜屈光度。用于提高裸眼视力,具有可逆性、非手术物理矫正近视功能,可以控制或减缓近视发展。软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中的类型之一,是需要支撑以保持形状的角膜接触镜,简称软镜。具有矫正屈光不正等用途。具备良好初戴舒适性。

图:角膜接触镜的分类

图片 2(1).png

图:硬镜和软镜的对比

图片 10.png

1.1接触镜的材料

水凝胶镜片——质地柔软,与角膜附着稳定,较为舒适,验配技术要求不高;透氧性稍差,不能戴镜过夜。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矫正和美容镜片。

透气硬镜——质地硬,弹性大,矫正散光较好,透氧较好,但舒适度差,验配要求高。对高度角膜散光、圆锥角膜有很好应用价值。

硅水凝胶镜片——与水凝胶镜片性能类似,但透氧比水凝胶高出很多,可以用于长戴,有利于配戴眼的健康安全。

角膜塑形镜——以透气硬镜材料制作的特殊类型的角膜接触镜,通常夜间配戴,利用夜间镜片对角膜形态的修改作用,在白天摘下镜片后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主要适用于近视屈光不正配戴者,对于近视的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图片 3.png

1.2含水量

透气硬镜的含水量很低,可以忽略。

软镜的含水量分为低含水(含水量30%-50%)、中含水(含水量51%-60%)、高含水(含水量61%以上)。

1.3中心厚度——中心厚度小于0.04mm称为薄型软镜;中心厚度0.04-0.09mm称为标准型软镜;中心厚度大于0.09mm称为厚型软镜

1.4片形

单焦球面镜片,我们日常见得最多的隐形眼镜就属于此类;环曲面镜片,散光镜片,如海昌锐视,可以矫正散光;双焦或多焦镜片,主要是老花顾客使用;消相差自由曲面镜片,即高清镜片,可以提高对比敏感度;逆几何面镜片,是角膜塑形镜的设计。

2.接触镜的用途

角膜接触镜可用于矫正视力,美容,治疗等方面

图片 4.png

3.接触镜的评价指标

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就是这个产品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矫正视力效果、矫正散光效果、高清非球面的镜片提高对比敏感度的效果。附着性这里值能不能稳定配戴在角膜上的效果。成型好易摘戴,是顾客配戴难易度的重要指标。耐用易保养,是长周期镜片预期寿命、安全卫生的重要指标。例外一些功能性镜片,能否达到产品预期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彩片能否达到美的效果,抗紫外线能否保护眼睛免受侵害,预防眼疾;散光镜片能否有好的视力;治疗性镜片能否有治疗效果等。

一款或一副隐形眼镜功能再好,能实现的基础是安全性,因为只有安全系数高的镜片才能配戴。这就要求镜片必须戴起来舒适;不易眼干,透氧好,不易缺氧引起眼疾;无毒无刺激;能很好的排吸泪液,不能过分影响角膜的正常代谢。

图:接触镜的评估标准

图片 5.png

4.接触镜的使用方法

4.1持续配戴的时间称为配戴方式

日戴——指配戴者在不睡眠、睁着眼睛的状态下配戴镜片,通常每天不超过16-18小时.

弹性配戴——指戴着镜片午睡或偶然戴镜过夜,但不连续戴镜过夜,且每周不超过两次。

长戴——指配戴者日夜配戴镜片,持续数日,通常不超过7日夜。

4.2眼镜自启用至抛弃的时限,称为使用周期

传统式镜片——使用周期3个月以上,一般为季抛、半年抛和年抛,由于配戴者眼部健康和使用习惯不同,并非所有的长周期镜片都能戴到规定寿命,而应该根据产品的破损和卫生程度更换,在不能保证眼部健康和配戴者按要求护理镜片的情况下,不建议选择此类镜片。

更换式镜片——使用周期2天至3个月,市场上有周抛、双周抛和月抛。月抛现在市场份额最高。

抛弃式镜片——每次取下即抛弃,使用时间1-7天。最好使用一天,不要戴镜过夜。

图:接触镜佩戴方式及周期

图片 6.png

5.接触镜的发展历程

角膜接触镜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和专业化的学科,具有跨门类、多系统和相互交叉特征的边缘学科的特点。角膜接触镜从问世至今具有百年的历史,其设计特征是贴在角膜上,实际上是附着在眼球前部的泪膜上,通过瞬目时眼睑在接触镜的表面滑动,使得镜片稍稍发生移动,在实现视力矫正的同时促使泪膜为角膜提供必要的润滑作用,并有利于排出各种眼内的代谢碎屑。角膜接触镜的主要用途为矫正各类屈光不正,同时角膜接触镜还具有一些特殊用途,如角膜手术后和准分子激光手术后的绷带型镜片、美容目的或者遮盖目的的染色镜片、起缓慢释放药物作用的药物型镜片以及圆锥形镜片等,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以及镜片设计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其新的用途也在不断被开发。作为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能够让配戴者眼睛角膜的弧度变平,从而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角膜塑形术是一种现代化、可逆性和非手术矫正的视力矫形治疗方法,是目前获得临床验证的非手术视力矫正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在1998年批准日戴型角膜塑形镜,2002年批准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使用。该技术能够降低近视度数、控制近视发展,具有快速、有效、安全、可预测、可调控和可逆转的特点,长期戴镜后控制近视发展效

果显著。

图片 4.png

19世纪80年代,角膜接触镜镜片设计为覆盖角膜和巩膜的大镜片,即巩膜镜片,最初使用的材料均为玻璃。1936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引进美国,出现应用车床技术制出的PMMA巩膜镜片,PMMA透明、比重比玻璃小、光学性能佳,但是缺乏透氧性是致命缺点。20世纪40年代,Kevin Tuohy试制出了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实现了角膜接触镜片戴入眼中。20世纪5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的Otto Wichterle教授发明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材料,用来制作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于1972年进入市场,目前大部分软质角膜接触镜的材料都包含HEMA的聚合物。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视光学师John de Carle提出了长戴型镜片的概念,但是随之出现因长期配戴而带来的角膜溃疡等问题;1981年美国FDA批准了可过夜持续配戴的长戴型接触镜。1985年DANA镜片作为最早的抛弃型镜片被引入丹麦,1986年美国强生公司获得该技术并经FDA核准在美国使用,抛弃型镜片几乎没有传统型镜片的沉淀物和损伤问题;1990年,介于传统型和抛弃型镜片之间的定期更换配戴方式获得推行,通常定期频率为1个月、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硬性角膜接触镜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开发了透气性硬镜材质,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CL)是目前较好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光学性能好且矫正散光的效果佳。RGP的验配需要验配师掌握更多的临床验配知识和技能,需要配戴者有一定的理解程度和适应期,同时还要求有比较个性化的设计和镜片制作实验室提供制作良好的镜片。我国的角膜接触镜于1946年由上海吴良材眼睛店最早引进国内生产。直到1962年,上海医学院与上海眼镜二厂联合研制生产了中国最早的PMMA硬性角膜接触镜,随后北京六零八厂试制了同类产品,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海眼镜二厂与上海医学院再次联合生产出了我国最早期的软性角膜接触镜。

20世纪80年代,我国角膜接触镜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86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家中外合资角膜接触镜企业即上海海昌公司。1988年,北京成立了中美合作博士伦公司。80年代至90年代初至今,我国角膜接触镜配戴人数大幅增加,接触镜品牌日益增多,多家国际知名大公司如强生、视康等进入中国市场。

6.角膜塑形镜发展历程

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塑形功能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其功能旨在采用非手术的方法对角膜进行矫形治疗,即配戴一种与角膜表面几何形态相逆反的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实施合理的、可调控的、可逆的程序化塑形,从而降低角膜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控制近视进展。

角膜塑形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与推广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早期使用的硬性角膜接触镜是由不透气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制成,配戴普通球面设计的PMMA镜片可以使角膜曲率有平坦化改变,屈光度有所降低,利用这种变化特性可以对近视眼患者进行角膜塑形治疗。角膜塑形现象的学术报告最早见于1962年的第七届国际角膜接触镜会议,不久该种现象被定名为角膜塑形术。

图片 1.png

1971年,出现第2代塑形镜,即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三个固定的弧面,让配戴眼在3-4个月内定期更换3-4副镜片,从而以循序渐近的方式矫正近视,最大限度可以矫正300度左右。

1995年前后出现了第3代产品,以将镜片内表面设计为4个以上的弧面为特点,同时采用了中高透氧和较好湿润性能的镜片材料,以及高旋转速度的切削工艺,镜片日戴,无须定期更换多副镜片,矫正近视的最大限度达到400度。该新产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角膜塑形镜的实用价值,其配戴人群也日益增加。

2002年,美国FDA首次批准使用高透氧系数材料制作的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临床应用,标志着第四代角膜塑形镜的开始,镜片内表面也从四个弧段升级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多个弧段,使得疗效更快、更好、更稳定。同时,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功能被确认,使用人群的主体变为青少年。

我国角膜塑形镜的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却经历了“阵痛”的曲折过程。最早始于1997年,由美国引入,1998年起在全国掀起热潮。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全国配出22-30万人次,由于使用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同时很多验配单位没有规范的流程和专业的验配人员,又不能提供专业及时的复查等售后服务,造成群发性角膜感染的出现。2001年,原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分别出台管理条例,对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使该项技术的应用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二、什么是角膜塑形镜?

本研究后续重点介绍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采用的是四区七弧的反转几何设计,四区分别为:基弧区;反转弧区;定位弧区和周边弧区。基弧区又称中央光学区或治疗区,该弧区与角膜中央的曲率差值为希望降低的度数与过矫度数之和。反转弧较基弧陡,又称泪液分布区,曲率与度数降幅及中央弧区和定位弧区的角膜曲率相关。定位弧区又称稳定弧区,设计原则是使镜片在该区域与角膜呈平行状态,采用多弧段以改善与角膜的吻合性。周边弧区在镜片外沿生成一边翘,有利于泪液交换。而近视患者在取下镜片后,一段时间内角膜仍可维持其改变后的形状,从而达到暂时降低甚至消除近视度数的效果。

图:角膜塑形镜的原理及效果

图片 7.png

1.近视治疗方法

近视的矫正方式多样,主要包括角膜塑形镜(OK 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硬性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软性接触镜(隐形眼镜)、框架眼镜中的虚焦镜、渐进多焦点眼镜、双焦眼镜以及手术治疗等,但多数方式不适用于青少年。针对青少年近视矫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有三种: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和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刺激眼球的调节作用,但在学业压力较大的中国,多数青少年难以保证每天户外两小时,且家长多数不信任其干预效果,使得角膜塑形镜成为大多数家长和青少年的优选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文件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认定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的有效性,权威性学术与临床应用卡位突破。

图:不同年龄适用近视矫正方法

图片 11.png

图:近视矫正方法

图片 1.png

2.角膜塑形镜验配

角膜塑形镜是定制化产品,验配流程较为复杂。佩戴角膜塑形镜必须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医生的前期检查,确定适合佩戴、由医生开具处方后才可购买。前期的检查内容包括了裂隙灯、角膜荧光染色、A 超测眼轴长度、超声角膜测厚、角膜地形图和泪液分泌试验等。随后,患者还需选择并使用标准片试戴两小时,对其进行荧光素染色,对镜片的活动度和定位进行判断,配试度良好者戴镜后视力应≥1.0,并无明显不适。由于每个人的角膜都是独一无二的,后续应采取一对一定制的方式。一般来说,医院或视光中心反馈回工厂定制周期在一到两周。戴镜后一年内需每个月复诊,复诊时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片上验光、视力、配适、评估、角膜地形图、视功能、角膜内皮细胞等。配镜后一到两年内需更换。

图: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图

图片 12.png

三、角膜塑形镜发展现状

1.国外现状

现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美国,基于美国较为发达的视光学教育背景,近几十年来,经过稳定的渐进发展,在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服务模式。随着现代角膜接触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应用,除了美国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也在普遍开展。美国全国有十多家培养高端专业人才的视光学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美国视光师(O.D)制度,1992年美国成立了视光学协会(OAA),随后大量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入,会员分布在北美及世界各地。由于视光师都有扎实的眼科教育背景,因此这些视光师充当了基层眼科医师的角色,提供涵盖了验配镜片的设计、材料筛选、加工制作、顾客咨询、眼科检查、验配后的临床服务和镜片调试等一系列环节的专业技术服务,为硬性角膜接触镜的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行业监督管理方面,美国的管理标准较为严格,尤其是在角膜塑形镜的从业人员准入要求方面,美国FDA规定,验配师必须具备隐形眼镜验配训练(包括球面和反转几何镜片)和资质认证才能获得岗位,同时也规定只能在临床上使用经FDA认证的产品。美国管理部门对这一新技术严格的管理也促使了该类产品设限制和驱动因素计和加工技术逐步完善和成熟。

2.国内现状

角膜塑形镜行业规范度高,多项法规严控质量风险。从2001年开始,国家就相继颁布了多项直接针对角膜塑形镜行业的法律法规,分别从经营机构、从业人员、广告宣传、临床检验、验配流程管理等角度提升了行业进入门槛,如验配医疗机构需为二级以上医院眼科,验配人员需有执业医师资格等。较高准入资质和合规要求使得行业集中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角膜塑形镜行业至今尚未发生恶性安全事件,医疗风险可控。

图:角膜塑形镜相关行业规范

图片 16.png

国内硬性角膜接触镜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尤其是具有特殊塑形功能的角膜塑形镜,自1998年正式引进该项技术至今才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较于欧美等医疗工业强国,我国在角膜接触镜领域仍处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初级阶段。一方面,无论是产业相关前沿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还是生产镜片所需原材料以及相关医疗设备,以及针对我国视力矫正人群的临床试验都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高端技术、专业诊断设备和核心原材料等仍主要依赖从美国等先进国家进口。

另一方面,我国硬性角膜接触镜行业相关的专业人才、专业学科教育、医院眼科相关医疗设备等资源条件也相对匮乏,行业经营和销售等商业运营模式等尚未成熟,相关细分行业标准的制定仍然有待完善,行业监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1)医学验光配镜市场比例偏低

国内目前主流的验光配镜通常按照验光手段的不同,划分为商业配镜和医学验光配镜两种模式。硬性角膜接触镜属于国家监管部门规定的医疗器械产品,相关验配属于医学验光,然而我国当前医学验光配镜在整个验光配镜行业中所占份额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硬性角膜接触镜的市场推广、相关行业数据的采集以及技术应用和升级。

2)专业眼视光医师人才相对缺乏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视光学教育教学资源较为落后,尽管全国目前已有数十所大学设立了视光学相关专业和学科,但是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数量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学内容体系与美国构建的视光师(O.D)制度仍有较大差距,导致了我国当前临床眼科医师中专业从事视光学的医生数量较少,而且相关服务质量、规范化流程和专业化程度仍然较国外成熟体系有一定的距离。视光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就业渠道狭窄和验配人员层次不高等共同形成了制约我国屈光不正矫治领域发展的重要瓶颈。

3)技术基础薄弱

我国视光学起步较晚,视光学科研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领域尚未形成真正的大规模产业化,行业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水平仍然落后于国外同行业水平。当前在硬性角膜接触镜领域细分市场领域,国内自主研发的品牌数量和产业化规模上仍需快速发展,相关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持续提高。

四、正确理解角膜塑形镜国内市场及格局

中国和欧美国家角膜塑形镜发展路径有别,欧美等发达国家往往是从 RGP 镜逐步过渡到角膜塑形镜。RGP 镜发明较早技术成熟,而欧美青少年近视比率低、近视发病时间晚,观念上不认为佩戴框架眼镜影响美观。因此欧美角膜塑形镜渗透率提升速度较慢。中国起步晚具备后发优势,目前角膜塑形镜技术已相对成熟、青少年基数大,无需进行 RGP 产品转换,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图:中国和欧美角膜塑形镜发展路径不同

图片 14.png

医生在患者的处方过程与品牌选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确诊和验配环节较为专业,医生对患者是否适合验配,验配后品牌选择具有较强引导力。因此,角膜塑形镜的销售较大程度依赖于渠道和医生的推广。患者较难感知产品差异,价格差异的影响力较弱。

尽管成年人也属于适配人群,但其可选手段多样,角膜塑形镜的渗透率微乎其微。考虑到消费者佩戴角膜塑形镜的主要目的是延缓近视度数增长,成年人眼睛发育成熟、度数已经平稳无需进行控制,如要矫正大多采用效果更为明显的激光手术方法。角膜塑形镜价格高昂,若不进行手术成年人也更倾向于采取佩戴隐形眼镜等方法来获取清晰视觉效果。因此,目前选择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成年人数量较少(仅有部分不想白天戴眼镜又害怕激光手术不可逆,经济实力较强的成年人选择佩戴)。

1.市场测算

保守估计五年内角膜塑形镜适用人群接近8,300万人。根据2015年公布的人口和近视率数据,假设该数据保持不变,保守预估五年后青少年近视人口约为9,200万人。除少数高度近视患者或角膜、眼底检查不过关者无法佩戴角膜塑形镜外,大多数青少年均符合佩戴条件。简单估算目前这部分人群占到总体青少年近视患者的90%以上,约8,300万人。当前角膜塑形镜在我国渗透率不及1%。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眼科及视光学分会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进口角膜塑形镜54万副,彼时唯一国产企业欧普康视销量为10万副,总计占青少年近视人口的0.75%。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生理结构与中国较为类似的东亚地区,渗透率都在5%以上,且呈现出较快上升趋势。以台湾为例,2008年角膜塑形镜渗透率只有1%,七年后已经接近7%。考虑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保守预估5年内角膜塑形镜渗透率有望在中国达到3%左右,CAGR为18.92%。

尽管未来仍会有新进入者,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品牌、渠道和医生推介,因此价格将较为稳定。按照目前市场中较低价格 8000 元/副计算,未来五年内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可达199亿元,较目前有两倍的上升空间。

表:2017—2023年角膜塑形镜市场规模保守预估

图片 15.png

注:因取自15的数据,后续数据均表示预计数。青少年近视人口指 8-18 岁近视人口,根据 2015 年教育部公布的近视比率以及卫生部统计年鉴中 1-18 岁人口数量逐一求得,除产品单价外单位均为亿

2.角膜塑形镜竞争格局

国内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企业达9家,角膜塑形镜市场现有7个进口品牌和2个国产品牌在售,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由于资质稀缺,监管严格,我国角膜塑形镜行业整体仍处于相对蓝海市场,竞争格局清晰。

图:国内角膜塑形镜厂家

图片 17.png

备注:截止2019年

各家市场份额相对平均,暂未出现真正的行业领头羊。尽管目前没有官方的市场份额数据,但根据学术会议预估,目前我国角膜塑形镜市场并没有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按服务人数计算,相对份额较高的有中国欧普康视、美国欧几里得和日本的阿尔法,但均未超过20%。一方面,角膜塑形镜的产品并无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各家厂商渠道各具优势。如欧普康视在华东地区渠道开拓成熟、阿尔法依托于爱尔眼科独家经销,欧几里得在大型公立医院渗透较深等。

3.各家产品的差异

评价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技术优劣主要关注产品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及质量内

控三个方面,目前各家厂商不具备显著技术差异。

a) 产品材料

角膜塑形镜的材料是一种高透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满足高透氧性、高生物相容性、高断裂强度三大特性。而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透氧性,主要以透氧系数DK表示(D为弥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K为溶解系数:volumetric oxygen transfer coefficient)。DK越高,说明透氧性越高。一般来说,DK值大于100就已经属于较高透氧水平。国内现有品牌使用的镜片材料均为进口,国内尚未有生产厂商。主要是美国博士伦的BOSTON系列和 PARAGON的Paragon材料。BOSTON的具体材质型号有BOSTON XO、BOSTON XO2、Boston EqualensII 、BostonEqualens、BOSTON NEM 几大类,而 BOSTON XO 目前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镜片材质。除了C&E和CRT使用的是Paragon材料以外,其余厂商均使用的是BOSTON材料。这两种材料各项性能都可以满足角膜塑形镜制作要求,消费者通常也不具备感知材料差异的能力。因此原材料不成为品牌选择的重要因素。

b) 产品设计

镜片设计是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技术核心,设计经过多次迭代发展,目前,市场上的角膜塑形镜主要采用的的四区间设计,按照专利可分为:VST(vision shapingtreatment,视觉重塑治疗或多弧反几何设计)和 CRT(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角膜屈光矫治或双表面和谐设计)两种。VST设计是博士伦公司的设计专利,欧普康视的梦戴维、日本阿尔法、美国欧几里德、韩国露晰得和中国台湾亨泰的镜片都是采用 VST 设计。CRT设计是PARAGON VISION公司的设计专利,国内目前仅有美国菁视(C&E)和 Paragon Vision 采用。相对而言,CRT设计的镜片更加轻薄、采用切线式着陆角设计,佩戴稳固。其采用基于矢高改变的量化方法另参数更加精确,用户舒适度更高。

图:VST/CRT设计技术对比

图片 18.png

c) 加工工艺及质量内控

主要了解生产商的设备先进程度,以及生产出来的镜片是不是处于说明书的误差范围之内。目前各家厂商均能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生产,如欧普康视已能做到全流程质量跟踪管理。各家生产出的镜片与说明书规格误差不大。

图:已上市角膜塑形镜品牌技术指标对比

图片 19.png

4.市场驱动因素

人口结构、近视患病率以及近视防治等消费属性因素的边际效应成为驱动角膜塑形镜需求端使用渗透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供给维度则受益于行业规范度、专业度、以及准入壁垒提高。

图:角膜塑形镜渗透率驱动因素

图片 13.png

5.市场限制因素

与西方视光学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视光医学与硬性角膜接触镜发展起步较晚。从消费终端看,制约角膜塑形镜推广的难点主要由以下三点构成:1)国内具有眼视光专业医学验配知识和验配经验的人员尚稀缺;2)消费场景受限制,患者依从性要求高,需前往具有验配资质的眼科 医疗机构去验配和定期检查;3)引进初期的欠规范野蛮发展,使部分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心理影响对进口品牌的认可度更高,国产品牌的市场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行业发展趋势

1.产品研发和设计发展趋势

21世纪高科技的快速向前发展,为硬性角膜接触镜行业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材料革新带来巨大的技术支撑,未来产品研发和设计的主要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1)配戴镜片时间的突破,随着现代新材料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硬性角膜接触镜片的原材料有望得到进一步突破,透氧性极高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未来不断会被研制出来,满足需要长戴型患者的需求。

2)产品的验配和设计方面,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会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人们对视光学相关知识的逐渐了解和更多关注,视力矫正需求者对眼角膜形态、人眼球光学性质包括像差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会逐步深入,对视觉个体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个性化的硬性角膜接触镜成为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差异化、个性化的定制化产品成为未来主要趋势。

3)产品的适用领域方面,未来硬性角膜接触镜产品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除了屈光矫正的基本功能外,未来硬性角膜接触镜类产品将会被应用于特殊矫正或治疗,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疾病的治疗,甚至各种防紫外线、美容目的和运动目的的功能,以及人群老龄化带来的多焦接触镜等都会被开发应用于角膜接触镜中。

2.验配专业化与服务规范化发展趋势

硬性角膜接触镜是国家规定的眼科医学光学器具,尤其是具备特殊塑形功能的角膜塑形镜的验配,需要非常专业的验配医师指导方能进行。我国经历了角膜接触镜引入初期的行业混乱阶段之后,随着国家行业监管体制和法规不断健全,未来我国角膜接触镜行业的验配与服务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1)硬性角膜接触镜尤其是角膜塑形镜的验配过程中,专业的眼科医院和眼科医师是主体,但是传统医院眼科医师主要以眼科疾病的门诊治疗模式为主,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上传统医院眼科就诊场所通常空间有限,眼科疾病患者存在交叉性感感染风险,难以达到和满足良好、专业的视光验配条件。我国当前已经有部分大型专业医院成立了自己的视光中心,并配有专门的医生负责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验配,这种模式使得医院在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方面高层次的服务领域中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今后硬性角膜接触镜技术和学术交流互动的平台,成为高级验配师的培训基地。

2)传统视光服务终端眼镜店的功能提升。现阶段我国传统的眼镜店终端基本都采用专柜形式运营,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部分眼镜店验光设备不足,操作流程较不规范,镜片质量层次不齐以及坐诊医生不固定等不足制约着我国视光行业的发展。未来终端眼镜店的验配水平和质量提升是行业大趋势,通过聘请专业的验配医师和进行设备更新,积极主动与专业眼科医院寻求合作,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使其符合现代视光验配条件,提升专业验配能力。

3)品牌化、规范化连锁经营成为未来眼科医疗机构新趋势,民营专业眼科医院迅速增加。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对于民营医疗机构的行业准入壁垒打开,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眼科医院的数量近年迅速增加,一批以统一规范化模式连锁经营的品牌民营眼科医院和民办视光中心异军突起,他们以市场化为服务导向,在专业资源吸纳、设备投入、形象建立、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我国视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结语

角膜塑形镜行业呈现了独特的特点:市场渗透率低,用户价格敏感度不高,市场参与者产品技术数据,加工能力差距不明显且重在产品设计等,且整个行业作为眼科的细分行业伴随着眼科行业在国内的蓬勃发展一同享受行业红利。

在信息高度自由流通的互联网时代,无疑对如何通过研究来取得超额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体现在对知识颗粒度的细腻程度,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以及辨别真为的批判性思维。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创造正向的价值,也欢迎各位读者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一起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