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作为社学心理学的经典著作,用十分直白的语言陈述了作者庞勒对于群体心理与观点的分析。作者庞勒诞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法国——一个社会不断发生战争与动乱的动荡年代。
法国在一个世纪中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维也纳封建体系,欧洲大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重大事件。也正因此,庞勒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找到了大量鲜活的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样本进行剖析与归纳,完成了这本经典之作。即使以21世纪人的眼光去翻读这本书,依然可以发现多数的观点在当下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也能得到验证,印证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在于其永不过时。
庞勒展现出了其对于重要社会问题的敏锐嗅觉,其书中提及的关于群体或无关群体的现象与问题无一不是重要的,比如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体的善变、群体运动、人在集体中的异化、奴性、名望等。可惜作者没有很好的给出对具体问题令人满意的解读,也没有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仅仅是让现代读者能像专业人士一样注意到问题客观的存在就让本书得到了阅读的现实意义。
“在群体心里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庞勒发现了在群体心理中的一份子其有意识人格遭到压制而无意识人格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接受着群体中如病毒般传染着的暗示与思想,并把能得到的一切冲动化即刻为能量付诸实践。
这种冲动是多变且急躁的,而且正因其是多变的,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通常不用间隔很久),一个刺激可能在群体中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回应。这种矛盾反应出了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的感情,而反应与反应之间的天差地别又证明了群体擅长或者说热爱偏执与夸张化情绪。乍一眼看去群体似乎充满着负能量,呼之欲出的破坏倾向跃然纸上。虽然这个结论多半是正确的,但是不妨碍当群体表现出这些感情积极一面的时候也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风雨过后一切回归宁静的时候,群体保守的一面又会驱使所有人回归原位重拾一些过去拼命斗争过的事物。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解释这些感情的话,是每个人在心底都拥有着的最原始的破坏本能与引领人们踏入文明社会最初的那一片心中的寄托(共同的对一种可形象化的物体的信仰)让所有人产生了最简单的共鸣,形成了一个群体固有的心理。
“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接受,因此它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
群体能接受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也能接受一些临时出现的类似流行一般的观念。作为观念其必须要足够极端,足够形象化。这些形象化的观点会逐步进入无意识的领域并最终定格成情感。观念的对错与是否逻辑合理并不重要,因为群体无法通过逻辑辩论接受观点如果必须要被引向正途也必须要被犯错的亲身经验来逐渐影响而且是超过一次的经验,有的时候这样的影响可能需要通过超过一代人的努力。
宗教感情作为封建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影响形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采取了宗教的形式。群众不需要别的什么,他们首先需要一个上帝(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把一切政治、神学或者社会信条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使有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他很快会表现为一种崇拜。
在分析了群体观念与感情之后,庞勒接着对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与直接因素进行了探讨。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被认为是间接的影响者。在同一个种族中被观测到的相同气质被认为是一个群体最稳固的成分;传统代表过去的观念、欲望与感情与种族相辅相成;时间则是推动一切进程的最重要的燃料,是时间把各种信仰和思想积累起来并在群体中扎根;政治和整体与传统一样也是种族的产物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着一个种族群体的需要;至于教育庞勒则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应试教育规定了人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整个社会无法为所有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岗位的时候,被抛弃的这一部分人就会成为一支心怀不满的不稳定力量。
不同于间接因素,直接的影响者则是形象与套话、幻觉、经验、非理性。语言之所以有威力是因为其可能会唤醒令人振奋的形象,不明确的语言,有时候影响可能更大。因为他给不同的群体都脑补了最渴望的形象;幻觉则是表现为各种超越事物或者人本身的形象被群体广泛接受,艺术也是完美的把这些形象以可以被认知的形式展现了出来;经验是整个群体不至于被错误而危险的幻想长久引导的纠错机制;理性则是被单独拎出来以强调其在群体感情时的消极价值以打破读者的常识谬误,如果逻辑本身是能有效的影响群体,那么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宗教迷信遍无法被解释,一些历史上以弱小群体成就的宏大伟业也绝不简单的偶然。
“名望的产生与若干因素有关,而成功永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享有名望的人、观念或物品,会在传染的作用下,立刻受到人们不自觉的模仿,使整整一代人接受某些感情或表达思想的模式。
名望是作者又一个重点讨论的话题,在现实中名望是来自于某个人或者某个观点对于个体或者群体头脑强大的支配力。拿破仑在第一次受命掌管意大利的军队的时候,即使会前那些扬言要给这个外来者一点教训的最愤怒的将军们也在正式会面上表现得恭恭敬敬,完全被拿破仑的气势压倒。同样的事发生在拿破仑一个人从厄尔巴岛返回法国并在几周内征服法国上,曾发誓要逮捕这位小个子恶魔皇帝的将军们,只在一个眼神下便屈服了。是成功给个人带来了名望,但是名望一旦丧失了成功的支持,这个人的名望会瞬间失去甚至会遭到曾经崇拜者们的报复。
在书的最后一章,庞勒用几个具有普遍性的群体例子把前两章中分析的内容用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群体犯罪时的正义心理,陪审团与单一法官在判决上的不同倾向,通过经验总结的说服选民群体的方式以及为何限制选举权也不会改变选举结果,无一不论证了作者发现的问题是尖锐且客观存在的。
我们总结了过去,那对当下信息社会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庞勒在上文中已经提出过文明是诞生于一个群体统一的观念和感情,但是原有的文明不会彻底消失直到一种新的非临时性流行性的观点出现并彻底改变了群体的观念和感情。随着新的时代让各种各样的思潮可以被传播且可以被拿出来讨论,个人的个性和智力的大幅增长,集体的自我意识被个人的意识所取代。群体越来越难以形成,人和人之间仅仅是因为没有新的统一观念形成而维系着旧的制度,因为失去了治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最为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需要领导,于是国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用庞勒的话引出当下社会最尖锐的问题,“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他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最原始的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他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没有任何支撑,下次风暴一来,它便会立即倾覆。”
在笔者阅读该书的过程中,引发思考的次数是远远超过其他书籍的,在部分章节甚至频繁到每读完一个段落都要凝神片刻。每次思考都是起源于为何这些问题是如此显而易见且普遍,但是却从不曾引起注意亦更别提讨论或质疑,思考亦终结于问题背后的问题太过于宏大而导致思绪过于发散显得徒劳。本书通篇读下来非常耐人寻味同时因其非常之贴近生活所以在应用上从不缺乏机会,所以不管是对什么样背景的读者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谈不上完全创新,严格来说也因为时代背景有部分观点错误,更存在着一些不影响其本质的乱七八糟的怪论,但仍然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这就是庞勒的《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