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回顾
12月中上旬,债券市场收益率在理财赎回的冲击下再次出现上行,其中表现最弱的是理财重仓的二永债、信用债、存单,中短端利率债也阶段性承压,长久期品种及衍生品表现相对强势。进入下旬,伴随着赎回问题的阶段性缓解,叠加央行对银行间资金面的呵护,市场开启一波修复行情,截至目前,中短端利率债、存单估值已经阶段性修复到位,曲线陡峭化。
12月以来,股票市场偏强震荡。截至1月6日,上证50上涨4.3%,沪深300上涨3.3%,中证500小幅下跌2.3%,结构上,依旧是受益于疫后经济复苏的板块表现较强,食品饮料、家电、银行等涨幅居前。与此同时,港股表现更强,恒生科技指数大幅上涨近20%,恒生国企指数上涨11%。海外方面,伴随着12月CPI的发布,市场开始交易衰退,标普500下跌4.5%,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2.8%,纳斯达克下跌7.8%;10年期美债收益率整体震荡。
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上涨。12月以来,南华工业品指数上涨2.1%,其中,南华铁矿指数大幅上涨13.6%,螺纹上涨9.5%;有色方面,沪铜指数微跌0.2%;南华原油指数下跌8.9%,农产品指数微跌0.2%;在联储偏鸽和通胀数据走弱的推动下,贵金属指数小幅上涨2.3%。
二、市场展望
在经历了11月疫情、地产政策转向以后,市场对于2023年国内经济温和复苏达成一致预期。未来一个阶段将进入现实(包含政策的动态演化)验证的过程,可能超出预期的点在于:
1、节奏方面,考虑到我国疫情达峰时间早于预期,因而疫后修复时间点也相应早于预期,即短期而言12月就是阶段性的底,这个市场已经开始反应。
2、地产方面,当前市场的一致预期还是比较悲观,中性假设都是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个位数的负增长。我们则相对乐观一点,认为2023年地产销售是有可能在2022年中枢上稳定下来的,主要逻辑包括:(1)从长期中枢来看,2022年地产销售面积已经降低到未来10年的潜在中枢位置(我们与市场测算的结果大致都是如此),考虑到人口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趋势,2023年的实际潜在中枢可能是高于未来10年中枢水平的;(2)单就2022年年内而言,5-9月份疫情阶段性缓解以后,即使在烂尾压力下,地产销售面积均值仍然高于2014-2015年中枢位置,如果外推到2023年,地产销售也是可能企稳的。
3、进一步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如果政策层面对于稳增长有诉求,在财政空间受限的背景下,地产依旧是一个重要抓手,特别是地产需求端政策的放松,而且时间上有紧迫性,一季度将是重要的时间窗口。
宏观流动性层面,在实体经济出现明显回升之前,货币政策仍将维持银行间流动性的稳定;但资金将会逐渐从银行间市场流向实体经济,即2023年较2022年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大概率告一段落,虽然向上弹性仍不确定。2022年债券市场上的资产荒逻辑也已见到拐点。主要原因在于:1、居民储蓄率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2023年,伴随着疫后消费的复苏,居民部门的储蓄率自然就会下降;2、我们观察到衡量资产荒的主要指标,即“社融-M2”增速已经降至历史低点,其中社融偏弱主要受到居民贷款的拖累(同比2021年少增近4万亿),M2偏强则是受到居民存款增加的支撑。
海外方面,当前市场和联储在2023年的加息路径上存在重大分歧。美联储给的加息路径是:2023年将基准利率加到5%并维持在高位;看到通胀达到合意水平之后,于2024年开始降息。利率期货给的加息路径则是:2023年上半年加息到5%以后,下半年开始降息。 我们倾向于认为,市场在方向上可能是正确的,即联储会开启降息,但是节奏上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主要逻辑在于:1、2023年通胀回到联储目标区间(3%甚至以内)难度并不大,因为总需求对于核心CPI环比的拖累已经开始显现,且总需求的变化是周期性而不是线性的;供给因素(劳动力市场)是掣肘,即影响CPI下行的节奏和程度,但是不影响方向。2、历史上,在加息的末端,联储的行为几乎都不是领先的。至于从节奏上,联储什么时候会从观察期转向降息,重点观察路标是衰退的时机、程度和劳动力紧张程度的缓解情况。
三、投资策略
股票
我们维持11月以来的观点。海外方面:美国通胀超预期下行,后续随着住房相关项走弱以及持续的货币紧缩效应,通胀会持续回落,增长也会温和下降,这会带来长期美债利率下行以及美元走弱;国内方面:随着二十大胜利召开,政府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经济增长上,市场大概率会走出先围绕宏观政策、再看行业基本面的行情。根据以上判断,我们认为港股市场会比A股市场弹性更大,A股方面,偏价值和沪深300均衡配置。
债券
利率债方面,短期看偏弱震荡。从战略层面上,2023年经济修复的方向,叠加资产荒逻辑拐点已现,决定2022年10月十年国债2.6%的低点很难回去,同期极低的信用利差、存单利率也很难再现。从月度战术层面,总体判断可能类似2019年或者2016年一季度,也就是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支持信贷投放和经济复苏。这个环境下债券可以做基础配置,但久期交易空间有限,特别是从估值角度看,当前利率债已将之前理财赎回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修复完毕,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信用债整体在12月因理财赎回经历了较大波动。其中前期交易相对拥挤的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调整较为剧烈,板块方面也发生了不少标志性事件。
地产方面,供给侧政策已较为明确,对于未展期组一行两会采取了三支箭的支持政策;展期组则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债务展期。需求侧方面,虽实质性利好尚未正式出台但政策暖风频吹,我们认为具体的政策细节或有所不同,但需求侧放松的大方向是明确的。政策目标不可能是简单的供给侧救房企,而是救地产市场,最终要落地到需求侧。
城投方面,某城投公司公告银行借款20年展期的相关事件引发市场担忧。但我们总体认为不应当过分做悲观解读。一方面,银行贷款展期后,公开市场债券短期内发生展期或违约的可能性、必要性都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自去年初国发2号文以来,也体现出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最终获得落地。全国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最终地方政府居于上风,至少短期内利好该地区信用风险的缓释,但中长期是否可能导致资金的区域化值得关注。
二永方面,某地方银行公告不赎回其二级资本债引发市场担忧后,又重新公告赎回。虽然近些年二永公告不赎回逐年增加,但该事件的超预期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其AAA的主体评级(或为首单);二是该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距离监管红线仍有距离;三是为何不能新发一期置换而非要公告不赎回;四是被猜测由于涉房贷款不良率的提升,或有可能是地产风险向金融风险传导的开始等等,多方面引发了市场担忧。但在市场波动压力和监管指导下,该银行次日又重新公告赎回,体现了监管呵护市场的态度。
我们认为,历经近两年的地产风险基本告一段落,短期内市场信用风险整体有所缓和。市场风险方面,理财赎回不太可能成为长期主导市场的因素,而绝对收益率、信用利差的价值逐步凸显,总体上我们对信用市场并不悲观。
商品
12月至今,黑链指数冲高回落。上半月乐观预期延续,直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出现多头兑现,但黑色自身供需健康,整体回调幅度有限。
展望1月行情,预计维持震荡休整。当前冬储补库接近尾声,但整体程度较低,回落仍有低接力量。在冬季维持低供给、低库存的情况下,节后国内宏观积极预期引导,存在各环节再补库的可能。关注政策监管对原料的打压风险。
重要声明
由上海久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期投资”)微信发布的文章或其他内容,版权仅为久期投资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更改、翻版、传送、复印、复制、派发、刊登、发表或引用此文章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此文章所载的资料、工具及材料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销售或购买或认购任何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的要约。此文章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久期投资认为可靠,但久期投资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之表现。因使用此文章或其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久期投资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