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进展情况
截至2022年7月14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5.6亿例,全球死亡病例638万例,死亡率1.14%。2021年11月底,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导致海外病例数迅速抬升,到2022年1月底达到新增确诊高峰,2、3、4月欧美疫情逐渐缓和。近期Omicron在欧洲有第三波抬头趋势,主要流行株逐渐改变为Omicron的变异株BA.5\BA.4。本周确诊新增增速最高的5个国家为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圣马力诺、墨西哥。
新冠疫情进展情况——国内多地爆发
截至7月1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139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20778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7143例,无现有疑似病例。
医药行业行情表现回顾
本周医药生物指数下跌4.06%,跑赢沪深300指数0.01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19。2022年初以来至今,医药行业下跌16.94%,跑输沪深300指数2.94个百分点,行业涨跌幅排名第25。
医药行业板块估值情况
本周医药行业估值水平(PE-TTM)为25倍,相对全部A股溢价率为78.4%(-1.15pp),相对剔除银行后全部A股溢价率为32.7%(-1.57pp),相对沪深300溢价率为120.6%(+0.72pp)。
医药子板块表现
医药子行业来看,本周无子行业板块上涨,医院为跌幅最小的子行业,跌幅为-0.9%,医疗设备、线下药店子行业位列跌幅最小第二、第三,分别为-1.4%、-1.8%。年初至今跌幅最小的子行业是医院,下跌约-7%。
医药板块个股表现
本周涨幅排名前十的个股分别为:普瑞眼科(+30%)、*ST必康(+23.2%)、福瑞股份(+22.5%)、卫信康(+21.9%)、普蕊斯(+14.3%)、莱美药业(+11.9%)、康众医疗(+11.8%)、广生堂(+11.6%)、艾迪药业(+11%)、祥生医疗(+10.8%)。
本周跌幅排名前十的个股分别为:和元生物(-16.1%)、甘李药业(-13.3%)、金迪克(-12.4%)、信邦制药(-12.1%)、瑞康医药(-11.6%)、上海谊众-U(-11.4%)、凯莱英(-11.1%)、华润双鹤(-10.8%)、迈普医学(-10.4%)、华兰疫苗(-10.3%)。
第七批国家集采结果出炉
本周第七批国家集采公布拟中选结果,60种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为历次国家集采最低,前5批集采平均降幅均在52%以上。按约定采购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本次共295家企业的488个产品参与投标,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6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中选,211家国内药企的321个产品中选。
自2018年以来,国家药品集采已开展七批八次(含第六批胰岛素专项),相关规则不断完善,基本框架已然确定。本次集采在沿袭之前批次规则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备供机制,各地区将有一家主供企业及一家备供企业。
本次集采药品涉及31个治疗类别,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肝癌、肾癌、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其中肝癌一线靶向药仑伐替尼,每粒从平均108元下降到平均18元,降幅达83%。降血压领域首次纳入缓控释剂型,硝苯地平控释片降价58%、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价53%。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每片从平均4.5元降至1元。
多家传统制药企业中标,其中,科伦药业拟中标最多共计11个产品,豪森药业5个产品中标,恒瑞医药4个产品中标,海正药业2个产品中标。
我们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关注集采对企业的边际影响。
一是关注通过集采放量的光脚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备丰富的仿制药梯队,产品获批后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凭借集采中标实现快速上量,以特色原料药企业和制剂出口企业为代表,建议关注司太立、华海药业、健友股份、一品红、九典制药、普洛药业、美诺华、天宇股份等。
二是关注集采对业绩影响边际减弱的穿鞋企业,把握新品种增量超过存量品种损失的拐点,建议关注恒瑞医药、恩华药业、苑东生物、华东医药等。
北京出台DRG豁免政策,利好医药创新
7月13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的文件,主要针对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可以豁免DRG,依据使用情况单独据实结算。
9月,医保局就发布《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要求科学设定医保总额,对实行单独支付的谈判药品,不纳入定点医疗机构总额范围。佛山市和无锡市等地对新纳入的谈判药品费用单列计算,不再计入DRG组总费用。
控费是医保改革的诉求,核心目的还是鼓励创新。DRG是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之外,又一个医保控费的主要手段,医保改革的核心还是在于引导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激发新药新技术创新动力,此次创新药、创新器械及创新医疗服务项目能够豁免DRG控费手段,将释放控费压力,利好医药创新。
市场观点
主题性投资逐渐褪去,市场回归理性和价值投资;
重点关注国产替代产业链,消费医药产业链,科创板次新股;
集采和DRG等政策,对仿制药的业绩和估值有较大影响,创新药和器械受益医保控费;
短期建议回避医保控费的品种;
困境反转:医疗服务等疫情受损的板块,受益复苏明显;三季度眼科、儿科医疗消费旺季;
政策鼓励方向:中药行业;
免责声明:禧弘私募基金微信推送文章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研究决策的依据。